拿什么拯救你 我的社交恐懼癥
“社交恐懼癥已經有點影響到我的工作和生活了……”近日,家住南岸區的嚴女士求助稱,現在各大網絡平臺上,經常看到關于“社會恐懼癥”的相關視頻。通過對照,嚴女士覺得自己也有“社恐癥”,且比較嚴重,甚至已經有點影響工作和生活。
支招 專家帶你應對“社恐”從三個方面進行了詳細地分析。
問題一:什么是“社恐”?
網絡用語中的“社恐”在心理學中是指“社交焦慮”,是描述與人社交時感到不安、緊張或害怕的現象。一個人出現社交焦慮,通常會伴隨情緒上的緊張不安、軀體上的自主神經反應,比如心跳加快、臉紅、冒汗、說話結巴等等。另外,他在行動上的社交主動性也會下降,可能變得不敢與人交談、不愿意見人甚至完全逃避社交情境。
問題二:社恐”是怎么產生的?
通過社交焦慮的認知行為觀分析,主要有這三個原因:
1.消極的自我信念
一些人之所以出現社交焦慮,是因為幾乎每一種社交情境都有可能引發其這樣的想法:“他們會嘲笑我”“他們會排斥我”“就算我只犯了一個小錯誤,他們也會認為我很蠢”。有社交焦慮的人通常給自己設定了過高的社交目標,并將自己想象的別人對自己的負面看法內化,認為自己沒有辦法達到別人的期望。
2.社交能力不足
缺乏社交技能可能讓一些人沒有足夠的能力妥善處理人際關系,與外界交往的過程中他們很容易經歷令人不安的局面。例如,因為不擅長對別人準確表達自己的情緒和需求,所以在與人交談時容易產生誤會和摩擦,這會讓他們對社交感覺到疲憊。
3.客觀的社交壓力
當今社會,手機與我們的現實生活捆綁,工作與生活變得越來越無法分隔,這本身就會增加社交壓力。而在社交場合,需要每個人花大量的精力觀察、判斷自己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什么話應該對誰說、不應該對誰說。所以,社交焦慮也是人在適應社會的過程中出現的自然反應。
問題三:如何應對“社恐”?
我們需要認識到這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每個人在人際交往中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焦慮。社交焦慮并不等于精神疾病,社交焦慮只有發展到一定程度才會成為社交焦慮障礙,而這僅占人群中的一小部分。大多數人在與不熟悉的人聚會時都會感覺放不開,被別人注視觀察時會不自在,甚至發朋友圈都會感到緊張。“社恐”能夠成為一個網絡熱詞引起廣泛討論,也說明了大部分人對社交都會感到焦慮、恐懼。所以,沒有必要因為自己出現的社交焦慮而感到恐懼、自責或者羞愧。
除了正確看待社交焦慮之外,研究證明通過認知行為療法減少不易察覺的回避行為和消極的自我信念,能夠有效治療社交焦慮。
首先,接納自己的焦慮。認識到焦慮的存在是改善社交焦慮的第一步。通過調節情緒來接納焦慮的感覺會讓我們更好地應對焦慮。
其次,將焦慮具象化。害怕被別人發現自己的缺點,害怕別人對自己的負面評價讓自己丟面子,害怕自己犯錯被“當眾處刑”,甚至害怕別人對自己的夸贊等,都可能讓我們對社交感到焦慮。試著詢問自己,害怕的情形有多大可能發生,如果發生了,是否真的有預期的那么可怕?
再次,為不同社交情境或恐懼的社交事件建立焦慮等級,并允許自己通過分級暴露來逐步適應不同的社交情境。通過嘗試進入社交情境或接觸不同社交事件,可以獲得真實的社交體驗,打破原有的消極信念。
最后,通過書本、視頻等方式學習社交技巧,或者觀察別人如何與人溝通,從而提高社交技能,增加他人積極回應的幾率。
案例
不堪忍受冷漠頻繁換工作
嚴女士今年25歲,最近剛辭職,正在備戰考研。至于辭職的原因,嚴女士稱是因為自己有“社交恐懼癥”。
嚴女士曾在一家房地產公司做文案策劃工作,從小性格內向的她,不太喜歡出去參加各種聚會。嚴女士稱,身邊的幾個知心朋友,也多是她們主動接近自己,慢慢才熟絡起來。
“以前,我只是覺得自己比較喜歡安靜,但工作后到新的環境,我發現自己很難和大家打成一片。”嚴女士回憶說,自己在公司上班時,其他同事們在一起分享美食、嘻嘻哈哈,但自己卻總是搭不上話。別人拿吃的給她,她也不好意思接,感覺說聲“謝謝”都能讓氣氛凝固。
而自己帶了零食的時候,也不好意思拿去分享給別人,總覺得要去跟同事說話很麻煩,怕尷尬,也怕別人說謝謝的時候太熱情,不知道怎么回應。久而久之,同事們誤以為嚴女士是個不好相處的人,于是都有意無意地疏遠她。
面對公司領導,嚴女士更是無所適從。
“有時候領導安排工作,我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當工作出了問題時,我也不知道該怎么解釋。慢慢地,和領導的關系也開始惡化。”就這樣,嚴女士覺得自己不堪忍受這種冷漠的工作環境,便開始頻繁地更換工作,但換了好幾處,最后都是以同樣的結局收場。
“剛開始我以為這是我害羞的性格所導致的,但后來在網絡社交媒體上,看到了一些心理學知識,比如‘社恐癥’‘社牛癥’等。經過對比,我發現自己可能是‘社恐癥’。”嚴女士告訴記者,她感覺自己的這個問題已經影響了工作和生活,現在不得不辭職在家考研。
因此,她希望能借助媒體力量聯系心理方面的專家,幫助她解決這個“心病”。
調查
這些“社恐”瞬間你有過嗎?
參照嚴女士的情況,記者針對不同年齡階段、不同職業的人群展開了關于“社恐癥”的相關調查,并聽他們講述了自己難忘的“社恐”瞬間。
■公交上與異性對坐,手都不知道放哪里
劉玲 22歲 培訓老師
家住沙坪壩區微電園的劉玲今年22歲,在一家少兒培訓機構上班,說到“社恐癥”,她表示自己平時在工作中,能逼著自己與人正常交流,但骨子里對社交還是有輕微排斥。
“現在的公交車,設計了一種面對面的座位。有一次,車里面人很少,有個男的和我相對而坐,我真的覺得好尷尬,手都不知道放哪里。”劉玲說,這可能源于自己不夠自信,對此,她想通過微整等方式改變面容,增強自信,以擺脫這樣的社交尷尬。
■上課時忽然想上廁所,不敢跟老師請假
王洋 大二學生
在重慶郵電大學大二學生王洋的眼里,讓尷尬的瞬間就是上課時忽然想上廁所,但自己由于有點“社恐癥”,根本不敢站起來跟老師請假,只能憋到下課再去。
■被推銷人員圍著游說,不懂回答和拒絕
段肖肖 34歲
34歲的段肖肖已為人母,但仍改不掉自己一和陌生人溝通就面紅耳赤的習慣。“我偶爾會去給女兒聯系一些興趣愛好培訓班,如果這個時候對方上來一群人圍著我游說,我就會不知道該怎么回答和拒絕,感覺有一種壓迫感,很不舒服。”段肖肖說。
■網友們也說出了自己“社恐”的一面
網友“草莓果子”說:當我進了一個群里面,我都不敢發消息,即使他們都不認識我。
網友“月橘”說:其實跟不熟或者是熟的人打交道都還好,可怕的是半生不熟的人,真的巨尷尬。
網友“火箭”說:在公共場合走路時,自己的腿就會不受控制,感覺走得特別別扭。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微信公眾號